寻亲记②孩子找回来了,可他还快乐吗?2001/10/18 10:42:02     出处:《羊城晚报》     作者:刘虹/黄伟江

孩子找回来了,可他还快乐吗?

  本报今日上午福建莆田急电  记者刘虹报道:今天上午,两拉寻找丢失儿子的贵州父亲在福建莆田分道扬镳:分别两年得以重聚的杨长祥、杨仁顺父子乘上返乡的客车,而王万军则在异乡继续前路未卜的寻子之旅。

  然而采访涉及的两户人家的两个寻亲的故事都没有结局。杨长祥携子归家,孩子是否能重新融入大山,谁也说不清楚。倒是王万军在别家团圆里,更坚定了寻子的信心。上午送走杨家父子,老王马上赶去当地的福利院。也许,福利院里会有一张脸与背包里一叠失踪儿童的照片中的某张相似;也许,还会有那张魂牵梦萦的脸……

 

相认    父子见面相对无语

  王万军、杨长祥15日晚坐贵阳开往上海的112次列车启程,来送行的都是王万军的“战友”:陈辅余、周文海、肖应舟……这是一群有着失子之痛的父亲。送走王、杨二人,他们第二天将赶往黔西。听说那儿破了一桩贩毒案,犯罪嫌疑人也涉嫌拐卖儿童,他们要去看看有没有些新线索。这就是这群父亲几年来的生活。

  火车自西向东疾驰,一路上王万军已经不顾旁人眼光,开始练习用不太地道的普通话言谈。杨长祥则木讷而沉默。他上次出远门还是20年前,从安顺到贵阳打工,坐过半个小时的火车。头一回长途旅行使这位山里人异常不习惯,一路上几乎上汽车必呕。虽然不晕火车,但仍睡不着,吃不下。

  抵达莆田汽车站时,杨长祥已经有四天四夜没合眼了,饭也没几口落肚。也许感觉离儿子近了,这位矮小的山里人竟毫无倦态,一下车便提起行李,步伐轻快地冲在前面。会合地点定在莆田市公安局刑警二大队。杨长祥坐在靠门边的沙发,当方秀梅老师领着8岁的杨仁顺走进刑警二大队办公室,室内的空气一下子从门口凝固了。

  父亲呆呆地盯着眼前的男孩,男孩呆呆地站在沙发边,谁也说不出一句话。没有眼泪,没有拥抱,父子间生分地对视着。一名公安干警提示:“这是谁呀?”老杨才想起话由:“我是哪个?还记得不?”孩子点点头。方老师轻声鼓励:“叫爸爸呀!”孩子才嗫嚅着叫了声爸爸。

  还是记者想出办法打破了僵局。“来,看看这是谁?”记者取出手提电脑,打开几日前在织金县杨长祥家拍的照片。孩子终于活跃起来:“这是二姐、三姐、这是奶奶,这是……妈妈……”原来公安机关要认领子女须做亲子鉴定,见小孩对家里的人和事记得这么清楚,于是免了这程序。

  杨长祥一时摇头叹息“这个娃儿憨了,不得(比不上)以前狡猾”,一时又兴奋地把孩子拉到身边比划:“长高了,长胖了,不见的时候才齐我胳肢窝(腋下),现在齐我肩膀高了。”一口普通话的儿子已经不会说贵州话了,父子沟通并不太顺畅,老杨问急了,孩子就叽哩哇啦地用莆仙话(莆田当地方言)回答。

 

追溯    领养稚儿视同已出

  平时说个不停的王万军此时却在一旁黯然神伤,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帮人找到孩子了,他多希望这一幕有一天能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
  据莆田市刑警二大队的刑警介绍,杨仁顺被拐半年后,在1999年11月13日被公安机关解救。当时莆田县人刘中细、陈水金夫妇正欲将杨仁顺以11000元出卖,被化装成买主的公安人员当场抓获。

  据刘陈交代,孩子是他们从一名叫刘光顺的四川人手中转买的。经查,刘光顺所留的身份证、住址都是假的。杨仁顺被解救后,由仙游县福利院抚养。而刘中细、陈水金已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。

  杨仁顺的“莆田妈妈”方秀梅是莆田农业职业中专学校的的老师,爱人陈国平在莆田市交警支队工作。两年前,方秀梅老师的弟弟遭遇车祸,不幸身亡,方家两老为此痛不欲生。方秀梅想到替父母领养一名男孩,藉此减轻老人的悲哀。于是,杨仁顺在1999年11月从福利院来到陈家,并有了新名字“方武起”。

  两年间,陈家对小武起视同已出。武起有自己独立的房间,在莆田凤凰逸夫小学从幼儿园大班读到小学。学校也对持民政局托管证而来的小武起特别照顾,免收了书本费之外的费用。小武起有些调皮,但很聪明、语文、数学都考九十多分,体育特棒,拿过年级的跳绳、跑步第一。

 

忧虑 孩子脸上写满疑问

  昨天下午,“福建妈妈”和“贵州爸爸”一起送小武起去逸夫小学上了最后三堂课。下课后,班主任陈老师通知了全班同学:方武起要走了。教室里静了一会儿,一个孩子拿出一支铅笔递给方武起,其他孩子们跟着涌上,铅笔、本子、橡皮……一件件小礼物塞给武起。

  陈老师拿来一摞练习本送给武起,又塞给杨长祥100元钱,眼泪跟着就落下。

  晚上,陈家方家的亲戚们都赶来了,家里热闹和像开告别晚会。头一回见老杨那么高兴,居然唱起歌来:“身要坐正,纸要放正,拿起笔来不松不紧……”这可能是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老杨对学校不多的记忆。亲戚们按照当地的风俗,将送给小顺顺的钱用红绳子串起,挂在顺顺的脖子上。

  所有的人心里都还有一块大石头:孩子的新生活远不止从“方武起”到“杨仁顺”换个名字那么简单。从经济发达的福建沿海到贫穷落后的贵州山区,从陈家复式大房到杨家10平方米的小屋,从陈家的衣食无忧到杨家的生计艰难……杨长祥反复问儿子:“如果愿意,你就在方老师家过好不好?”方老师则表示:“孩子还是跟着亲生父母比较好,如果以后上学有什么问题,我一定帮忙。”

  顺顺脸上常有一种8岁孩子不应有的复杂表情,在与父亲相见时,在被同学们欢笑簇拥时,在上最后一堂课时,都显得心事重重。对“你想回贵州还是留在莆田”这类问题,他一概不答。生活的变故已经超出了8岁孩子所能承载的范畴。今后回到家乡,孩子会快乐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