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万军和“被拐走儿童名单”2002/1/10 10:56:33     出处:摘自《中国青年报》

  王万军的手头,有一份贵阳市“全体被拐走儿童名单”,详细记录着该市过去数年200多名失踪儿童的姓名、别名、性别、年龄、遗失地址、父母姓名及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,其中最早的已失踪了10年。

  这份名单不是由警方打拐部门提供的,而是失踪儿童家长自发搜集整理,凑钱打印的,几乎每家一份。“只要一有新的失踪儿童,我们马上将资料添加上去。”王介绍。

  1998年的一天,王万军在贵阳市红边门市场,就在自己的摊位旁,5岁的儿子失踪了……从此,王的生活改变了。他将生意丢给妻子,带上干粮和地图,跑遍了福建、广东、江苏、河南等省份,一次次失望而归,却始终不曾放弃。

  王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自己的寻亲行为变得不仅仅针对他自己的儿子。这份“名单”,使贵阳市的失踪儿童家长形成了一张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固定的“网”,哪里有失踪儿童的最新信息,哪里又解救回来几个孩子,哪里破了拐卖案……大家都能及时沟通,用最快的速度从市内各个角落汇聚在一起。

  作为其中最活跃的一分子,几乎每个失踪儿童的家,王万军都去过。不厌其烦搜集每一张刊载打拐消息的报纸、绷紧神经观察人群中每一个可疑的面孔……或者跑到火车站、客车站,手持孩子的照片,不停询问来往的行人:“见过我家的娃娃没?”

  2001年7月14日,他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福建蒲田的信。写信者叫方秀梅,她透露:两年前,自己认养了一名贵州男孩,现大约8岁左右,自称叫杨仁顺。并随信寄来孩子的近照,希望能寻找线索,让孩子回到亲生父母身边。

  接下来的整整半个月,王万军和另一位同样丢失儿子的父亲陈辅余一道,走门串户,并向当地媒体求助。终于,孩子亲人拿着报纸登的照片找上门来。10月21日,在王等的陪同下,杨仁顺的父亲带着儿子由福建归来。

  出门的时候,王万军总喜欢背一个“百宝囊”。里面除了“被拐儿童名单”外,还有有关打拐案件的起诉书、判决书、报纸复印件,家长们一次次地向相关部门递交的报告材料、联名请求书、寻找孩子的过程记录,以及这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……这些材料,完全就是一部贵阳市“民间打拐志”和“打拐指南”。

  沈钢是一位为王万军们感动的人。因为他的出现,王万军们也变得不再孤军奋战。

  沈是广东省惠州市金桥网络有限公司的老总。2000年1月,贵州警方破获“全国打拐第一大案”。透过媒体,沈得知,有约300名家长前往贵阳认领解救出的60多个被拐儿童,最后仍有20多个没能对上号,显示出其信息渠道不够通畅。由此,他萌发了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通信手段,建立一个专业网站,搜集、公布失踪儿童的信息资料,为离散家庭团聚助一臂之力的念头。

  很快,沈将网站定名为“中国寻亲网”,并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。当他了解到王万军们自发的民间寻亲活动时,又专程飞赴贵阳,拜访了王,并由其引路,看望贵阳、遵义的多个失踪儿童家庭,感受到了他们撕心裂肺的失子之痛。

  临别,沈将1000元钱交给了王,以示对他的支持;而王则拿出了手头全部的资料。

  2000年4月20日,网址为http://www.china-seek.net的“中国寻亲网”正式开通。沈钢的目标是,最终建成全国最大的失踪人口资料库。